最近和過去的同事有了溝通上的歧見,我深信這也是職場上的多數人經常會面臨的情境。首先,在進行溝通的當下,彼此之間各自站在不同的立場進行意見對話,當對話找不到有價值的交集時,對話之間便開始有了自我保護、畫清界線所產生意見不合,心裡想著:「我們就是無法溝通。」
接著不理性的想法便開始出現,各自為自己的感受與想法進行辯護,期望著:「我必須得到我想要的,並期望對方應該要能同意我的意見。」雙方面有意無意保護自己最初的立場,找不到值得努力的目標打拼。這樣的溝通即便進入毀滅的過程:扣帽子、抱怨、無法投入、甚至沉迷於羞辱,歸罪他人而毀壞溝通應有的價值。使得溝通進入浪費循環。
我們也許都不願意去傷害別人,卻因為找尋不到有價值的溝通,採取不理性的攻擊。而且也知道這樣子行動是無效、浪費時間與口舌,亦無助於建立一個良性的共識。面對意見歧異的時刻,我應該學習更願意地嘗試,傾聽共同的價值、找尋交集。並仔細避免雙方溝通時都有"被主宰"、"被削弱"、"被干擾"的情緒反應。
面對有爭議的議題:「為什麼你不去雙子星?」、「跟你工作我很有壓力。」
當我嘗試了解並詢問造成壓力的背後原因時:我必須學會暫時壓抑個人的情感和判斷,來體會對方的情感和判斷,不要試著修補或解決對方的問題,也要不要表示同意與否。專心地注意聽他說了甚麼,要求他說明甚麼事讓他不爽,不要打斷對方的話,直到對方說到自己停下來為止,最後再問對方:「還有別的事要說嗎?」並詢問對方「你認為現在應該怎麼辦?」
在過程中注意避免以下情緒反應:
1.不要因為沒有耐心而干擾對方,因為對方會講得更久來補足被打斷的部分。
2.不要他沒有要求建議時就給對方建議,因為他不會聽,更不會照著做。
3.我的目標是我想要的,我關切的事物則是我不想要的。而意見不合時,看的都是放在我不想要的。
我溝通的目標應該要從信賴與尊重開始,尋找有價值的對話,找出交集。從相對利益中找到別人的目標與我的目標以及相關的情境有共同點。問問自己:「我們的方向有沒有交集?」
回過頭想起那段對話,那次溝通的交集,我想重點一定是:「希望未來能夠再次合作愉快!」